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秋季號「診療室裡的移情與反移情」回顧

秋季號「診療室裡的移情與反移情」回顧


【「捍衛男性的慾望城堡-渴望、自戀與羞愧」案例討論/劉瑞華、周仁宇】


一個憂鬱男孩,在智性上是清楚要長大離開母親,能有自己心愛的女友或成家立業的終極目標,然而,理智終究鬥不過潛意識行動化的自我破壞力。他,在現實生活上與母親的關係是屢屢挫敗,想長大能破繭而出的力量是一股試圖克服衝破伊底帕斯三角關係的重要關鍵,憂鬱的精神症狀正好掩飾失敗的羞愧、自戀受傷,同時與母親的關係展演起一場施虐與受虐的三角關係,在診療室裡無可避免的移情關係是必然會再度重複這施虐與受虐場景。


【「診療室裡的移情洞察:看見、等待、思索」專題演講/周仁宇】


在精神分析之前,約莫在1890年代,當時身為神經科醫師的佛洛依德師承布洛依爾學習催眠術治療歇斯底里病人。布洛依爾著名的病人安娜歐,做了一個關於她懷了治療師的小孩的夢後,布洛依爾非常害怕的在那次治療後立刻休假與太太度假去,用James 的話說,他因不知道診療室裡有移情之愛落慌而逃。安娜歐案例,開啟了所謂的「談話治療」,因佛洛依德備感催眠術在治療上的侷限與副作用,接著,在1899年佛洛依德治療著名的歇斯底里病人,朵拉,三個多月後告中斷,朵拉案例的失敗讓佛洛依德發現了,移情之愛。


【從精神分析出發之嬰幼兒心理健康服務/孫明儀】


Fraiberg著名的「育嬰室裡的鬼魂」概念,原初母嬰關係的探究診療室裡的移情關係,病人依然會再度的重演反覆投射過往的不良的、缺乏涵容的、未能滿足嬰兒的、沒有被消化咀嚼的母嬰關係概念。安娜佛洛依德在治療技術面上加入教育,而被譽為佛洛依德的正宗傳人克來恩,對大人與幼童依然謹慎遵循精神分析的詮釋技術。


【「性、慾望與幻想」案例討論/王儷芬、孫明儀】


治療時間到以自虐性受傷拖住治療師,渴望治療時間無限延展的自虐性誘惑發生在診療室裡,此刻治療師陷入要立刻結束或延長治療的兩難,治療師若立刻結束治療凸顯治療師的殘忍,若時間延長又再度證明治療師如其母一般的無能,左右為難的窘境正是病人的病態,用渴望與誘惑的方式再度重演在治療裡,很常見。佛洛依德在1905年的「性學三論」裡說明人類原初的性渴望是從嬰孩性慾開始,經歷第一階段三到五歲的性探索後,蟄伏一段期間,到青春期再度驅動,性愉悅裡交雜的痛與歡愉,是施虐者也是虐待者,佛洛依德說,這即是變態。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繼續教育組

繼續教育再繼續: 實務操作與同儕督導(翁銘鴻)

繼續教育再繼續: 實務操作與同儕督導(翁銘鴻)


起:我對實務操作的一些想法。

在亞里斯多德的《論產生和毀滅》(On Generation and Corruption)中有這麼一段論述:「缺乏經驗一事,削弱了吾人充分瞭解公開事實的力量。是那些與大自然及其現象作密切接觸的人,更能夠提出被廣為接受並進一步發展的原理;而那些熱中於用觀察不周全的事實做抽象討論的人,很容易流於把少數的觀察化為教條。」

在現象場與實務工作充分相融的狀況下,實務工作者遭遇到真正的問題,先進行隱而不宣的假設,進而嘗試或落實解決問題,之後刺激了學術知識的進步。而不必然是學術知識在前面帶領實務技術的發展,畢竟實務技術的發展需要可以面對與施作的對象,在我們的領域中,他們叫做「個案」。

而透過觀察不周全的事實去做抽象討論(諸如因素分析等等),進而把少數的觀察化為教條。希冀帶領身處於現象場的實務操作者,誠然有某種機率上的成功性;也或許透過威權壟斷的強勢運作,要求現象場隨著教條而動作。卻又不正視現象場工作者的發聲,一昧的期待其規範的教條得以被驗證,如若持續無法得到驗證,威權壟斷者則往往出現指責或情緒。

現代科學對於我們如何瞭解大自然,採用一個空泛的理想:透過遠比物質現實更便於作學術研究的心智建構(尤其適用數學來表達),透過如此的轉譯(把物質現實或經驗現象轉譯為數據或專家術語),我們自以為就成為大自然或心智的大師了。

然而就像物理學假設的「無摩擦力表面」跟「絕對真空」等理想狀態出發的思考,其所涉及的過程與結論,也許會令我們相當的失望,因為如此的假設並沒有充分涉及細節。但這樣的思維卻享有科學的威望,即便它讓我們失望時,我們卻還享受並稱讚這種模糊。





承:心理治療的實務操作現象

我們從事的心理治療可以是一個更明顯的例子。醫師每天都要面對失敗,因為他們面對的不是自己製造的產物,從而無法完全或絕對瞭解;相對於明確表達生理狀態的醫療,心理狀態的維修與照護可能更是霧裡看花。但是按照現代科學的邏輯,醫療人員透過用統計來表示症狀,就把症狀轉譯為某種我們可以掌握的東西;透過用病理來表示人格,就把人格轉譯為某種我們以為理解的東西。於是醫師掌握了病情?於是心理師瞭解了患者的疾病構念。

講究科學實據或是威權壟斷者,試圖透過用數學或建構元素來表示世界,希冀每一個元素都看得見,且可以作處理;試圖把世界轉譯為某種我們製造的意義。但我比較相信尼采所說的:「沒有真理,只有詮釋」;試圖以建構性的流程結構去尋找生命經驗中的真理,充其量緣木求魚。難道,這個現象世界只有在我們能夠以理想形式來重製的範圍內,作為我們本身的投射,才會是有趣且可以理解的嗎?

既然治療與照護所要面對和維修的對象,多半是變動、複雜的,且多數不是我們自己建構的,甚至是無法充分瞭解的東西。我們必須透過交談的方式來注意傾聽,而不是透過表現的方式來獨斷獨行。這樣不就等同於心理治療的作為?

治療得找出問題,問題的源頭可能很多,但問題本身是一件事實。找出這個事實需要對治療對象負責的一種專注意識。他必須把「使治療對象精神、身心狀況穩定」內化為其真誠關切的目標。畢竟事實不會自動顯示給懶散、不付出或者是希望按照使用手冊工作的旁觀者。





轉:同儕督導中的體會

曾經在某次同儕督導中舉了一個工藝品的例子:我們不是生產線上的員工,只負責某一個被區隔的流程。也不應該是標準化規格的組裝維護人員。我認為心理治療比較像是一個工藝品的維修與照顧。我們面對的是變動、複雜的有機體,連維修機車引擎都不可能是標準化規格的處理,更別說隨時在接收新資訊、做出新反應的個案。


也許標準流程、結構清楚的好處是易於上手,也易於給予評定。然而,你認識的是流程中的錯誤,卻不是生命經驗中的錯誤。當我們遭逢生命中的模糊問題時,必須時時對自行顯現的訊號抱持開放的態度。若你把模糊的過程問題交給一個結構清楚的標準流程去處理的話。到底算不算是以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呢?

既然我是第一線的臨床心理師、治療維修人員,我認為應該作務實的思考,因為我們跟工作對象很親近,這同時也讓我們察覺到人性(個案跟我都具有人性),包括它所造成的模糊不確定與傷害。而不至於會像那些坐在金字塔高層的威權壟斷者一般,抽離現實、不願負責,過度在意流程標準與可觀察的評估價值,乃至把工作的內在價值給犧牲掉。





合:同儕督導的可能好處

同儕督導的形式,是在一組相互認識的同儕伙伴中運作,本事技能(而非頭銜、階層)成為他們對圈內人彼此看法的基礎。生手嚮往著要當一個熟手,這樣他就可能加入那個圈子。基於這樣的渴望,會覺得服從熟手的批判是一種樂趣而不是貶抑。在彼此工作中,熟手把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作的理由分享出來,讓生手去理解,這很容易被接受,因為好處很明顯。生手看見熟手成功的處理了問題,目的存在且確定。生手跟熟手作著一樣的事情,但是熟手作得比較好,所以他的示範是一個現象學習,而不僅是轉譯意義的學習。

而這個圈子中,生手與熟手的身份是不停的交替而非角色固定的。當大家對階級上的差異敞開心胸,而漸漸形成清晰的共識時,在工作上就可能形成一種向心力。在同儕的腦力相互激盪、現實臨床經驗的相互分享與衝擊的時空情境中,眾人都指陳的錯誤、都支持的作為、都遭遇的移情;比某個上師單向告知你面對問題時的偏離或移情或失去結構,可能都更能夠接近真實世界的經驗與面向。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繼續教育再繼續(陳信吉):陳若璋老師妨性個案督導後之心得分享

一幅逐漸展開的地圖



心理師 陳信吉




「哈!這是什麼?」福爾摩斯突然喊道。這是一根燒了一半的蠟火柴,這根蠟火柴上面裹著泥,猛然一看,好像是一根小小的木棍。


「不能想像,我怎麼會把它忽略了。」警長神情懊惱地說道。


「它埋在泥土裏,是不容易發現的,我所以能看到它,是因為我正在有意找它。」


--《福爾摩斯全集:銀色馬》



這篇截取自《福爾摩斯探案》的一個小片段,正可以說明那天在凱旋醫院「妨害性自主罪加害人處遇個案研討會」接受陳若璋教授教授督導時的感想。



心理師的工作有一個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所要探索跟改變的,很多時候並不是清楚明白的擺在檯面上一眼就可以看見的東西,這點從佛洛依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以來,這個概念就一直佔據在心理學舞台上的一個顯眼的位置,成為每一位學習心理學的人都得要了解的重要觀念,便可以看得出來。



而從事性侵害加害人的處遇,除了這個「潛意識」之外,還有一個讓事情變得更棘手的地方在於,他們並不是自願性案主,相反的,他們是因為犯罪,才不得不在法律的強制下接受你的治療,所以包括否認、淡化、合理化、抗拒......等等,所有在從事非自願性案主治療時要面對的議題,在他們身上都會出現,此外還要加上,「性」在我們的文化之中一直都是一個十分隱私的議題,連對跟我們最親近的家人或伴侶都不見得會去談了,更何況是對一群不熟悉的人?



於是,在這層層疊加上去的「防衛」之下,我那天提出來接受督導的案主,便一直讓我有難以突破之感:他是一個連續入侵民宅猥褻女性的性侵犯,從他數次犯行的過程,很容易就可以歸納出一個固定的犯行模式,只不過在這明確的犯行模式背後,一些相關的議題也緊接著出現,例如:為什麼特別針對胸部?女性的乳房對這位案主有特別的意義嗎?每次犯行的核心動機是什麼?而這些,我都無從了解起,即使我跟這位案主的個別晤談或團體治療已有不下於二三十次。



而對陳教授這位身經百戰的專家來說,即便我不特別點明,在我簡要的報告描述之後,也能夠很快地抓出這些核心議題來,因為在他的腦海中,有一幅名之為性侵犯的「地圖」,這幅「地圖」因為他長期從事性侵犯的處遇工作及進行相關的研究而越來越清晰,所以,在他看來,性侵犯有哪些的類型,每種類型的性侵犯會跟哪些的議題相關聯等等,都是再具體明白不過的事情,於是,他就如同一個知道哪裡可能會有什麼線索的福爾摩斯,剩下的問題只不過是如何找到這個線索而已。



「胸部讓你想到什麼?」「那你呢?胸部會讓你想到什麼?」「還有呢?對胸部你有什麼想法?」......「好,那聽別人說了那麼多,有人想到媽媽哺育孩子,有人覺得很美麗,還有人......那你呢?他們說的哪一個讓你最有感覺?」



就當天的督導來說,讓我覺得最精彩的,卻不是陳教授向我們闡述他對這些性侵犯的認識,而是親身示範他如何運用團體的力量,來協助「挖掘」「地圖」所暗示的線索的過程。



向我們闡述他對性侵犯的認識,就如同跟我們說明他腦海中的「地圖」,但畢竟,這幅「地圖」再怎麼明晰,都只在他的腦海之中,能夠用言語描述的只不過是這幅「地圖」上有限的幾個標記或路徑,相較於整幅圖實在是有限的很,所以與其解釋一堆,倒不如「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直接示範如何描繪一幅地圖,又如何再一次地挖掘出線索,好為地圖繼續增添顏色,來的有用。



而當天陳教授便跟我們示範了,他是如何運作一個性侵犯處遇團體的,且在他的幾次示範之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幾個簡單的技巧,例如說,既然在主要處理的案主身上難以突破,那不如從其他成員的身上尋找突破口,所以,他會轉而向其他成員詢問,對於「卡住」的那個議題,他們的想法是什麼,等問完一圈之後,再回過頭來問主要處理的那位案主,對其他人的想法,他最認同哪個,或哪個最接近他的感受,如此便能繼續進行下去。而除此之外,陳教授還特別強調了一點,就是在詢問其他成員的同時,要不時注意有相關議題的幾位成員的反應是什麼,從他們的反應,包含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等,可以幫助我們評估哪個回應對他們的觸動比較大,而可能是個關鍵點。



如此,配合陳教授腦海中的「地圖」與不斷向深處探索的技巧,我們似乎就能看到案主犯行的地圖由一點,到一線,再一面地逐漸展開,而最後,如果我們做的夠深入的話,或許就能看到這個案主從過去到現在,從內心深處到外顯行為所構築而成的立體形貌。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有關於合併與更名(一個雞婆者的囉唆)

針對很多針對合併與否的意見分歧,這邊提供一些資訊與意見:
在下只是熱心提供,請不要拿情緒出來跟我討論
(諸如:為什麼我們要遇到這種事…他們為什麼不用合併…
這類沒有焦點的討論議題,縣市合併已經快一年了,這是事實了!);

總之,這是年底會員大會要表決的議題;
我不是始作俑者,要怪請怪五都升格合併的政策!

至於看到字很多就不想看下去的人,哪也無妨!
反正該公布的訊息辛苦的秘書也沒有少公布,
該維護的權益若平時都不把握機會瞭解!
到了該作決定的時候又意見一堆,哪最後只會拖延決議,徒增問題。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繼續教育再繼續(盧永欽):同儕督導與校園諮商案例討論

高醫同儕督導教育訓練


課程簡介:

此課程目前是由高醫謝碧玲老師邀請,由實務工作上的專業心理師們進行的同儕督導,主要目的在於使心理師同儕能夠互相分享及學習,由報告的心理師提出個案的完整心理衡鑑與治療計畫等等的相關資料,並藉由各心理師的專業與經驗,共同思考此次所提出的個案報告,給予回饋並思考在治療衡鑑中的所有問題。

此次課程分享的個案中為國中一年級生,平時在學校中常有許多對老師的對立反抗行為,平時的情緒容易衝動易怒,且當下情緒的展現,明顯的失去控制,且有暴力攻擊的行為。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夏季號「當愛已逝,陰鬱瀰漫林霧」活動回顧

夏季號「當愛已逝,陰鬱瀰漫林霧」活動回顧



【性倒錯的施虐與受虐性特質案例與回應片段/莊慧姿、葉怡寧】男孩,急切渴望與母親合而為一嬰兒式幻想的實踐,他,將潛意識幻想渴望行動化展演,在日常生活,唯有透過喬裝過程,經驗愛撫、輕拂的快感,再度喚醒記憶中母親的愛。小男孩繭足囿限不要成為男人,因此,他成功的幻想,她依然是母親子宮裡的寶貝。


克來恩在「早期伊底帕斯焦慮」一文延伸佛洛依德兩篇重要性心理發展文章「性學三論」與「一個孩子正在被打」,更精緻的將伊底帕斯從三歲往前推到一歲。男孩的女性情結的底層,存在著受挫慾念,反之會以渴望、偷竊或侵佔的方式施展,相對於,女孩對抗閹割情結,反應著成就渴求,女孩要放棄有威力的陽具,說來困難。這也為什麼精神分析理論強勢推論,女性在發展的道路上總是會比男性來的艱困荊棘。


【憂鬱、陰鬱與哀悼:從精神分析的觀點啟程/李俊毅】詩人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當人世的喧囂消失,我只因自己而痛苦無奈!我必須埋藏自己的想像力與回憶!請允許我以謊言為糧活著。而後,上路吧!


佛洛依德在「憂鬱與哀悼」:當客體的影子落在自我。已逝法國分析師亞富尤著作:當影子成形時。影子即成為失落客體。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繼續教育工作小組。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秋季號精神分析繼續教育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秋季號精神分析繼續教育
診療室裡的移情與反移情:探究成人內在世界的嬰孩


會議日期:民國100年8月20日週六
會議地點:高雄長庚醫院復健大樓十一樓精神科會議室
主辦單位: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協辦單位: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報名:五百元(相關單位會員免費:高雄(縣暨市)臨床心理師公會會員)
名額:四十名,報名額滿為止。(備午餐請自備環保杯)


時間 主題 講員 主持人
8:50-9:00 開幕致詞 陳筱萍理事長
9:00-10:00 個案報告「捍衛男性的慾望城堡-渴望、自戀與羞愧」男性案例片段 劉瑞華心理師周仁宇醫師/美國精神分析師 張琦心理師李俊毅醫師
10:00-10:45 回應「捍衛男性的慾望城堡-渴望、自戀與羞愧」男性案例片段 劉瑞華心理師周仁宇醫師/美國精神分析師 張琦心理師李俊毅醫師
10:45-11:00 咖啡時間
11:00-12:00 專題演講診療室裡的移情洞察:看見、等待、思索 周仁宇醫師/美國精神分析師 張琦心理師李俊毅醫師
12:00-13:00 午餐時間
13:00-14:00 個案報告「性、慾望與幻想」女童案例片段 王儷芬社工員孫明儀 社會工作師 黃燕珠督導莊慧姿心理師
14:00-14:45 回應「性、慾望與幻想」女童案例片段 王儷芬社工員孫明儀 社會工作師 黃燕珠督導莊慧姿心理師
14:45:15:00 咖啡時間
15:00-16:00 專題演講從精神分析出發之嬰幼兒心理健康服務 孫明儀 社會工作師 黃燕珠督導莊慧姿心理師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臨床心理教案撰寫教學光碟寄至之醫院

全聯會於3/24寄發臨床心理教案撰寫教學光碟至各教學醫院,收文單位為貴院(沒有指定醫院收文科室),敬請您協助留意,貴院是否已收到此封信!非常感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