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心理急救:談評商行追



幫大家複習一下:
心理急救的五個步驟
談、評、商、行、追
(不是沖脫泡蓋送喔!)

心:談話關心、尊重接納。
估:來龍去脈、掌握瞭解。
量:共同討論、解決之道。
動:找人幫忙,採取行動。
蹤:檢查進度、隨時關懷。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風災創傷駐點服務

各位會員~大家好:
日前莫拉克風災過後,很多災民需要心理專業的協助和進入,
根據危機處理的原則,雖然目前介入重點並非針對心理復健的部份,
但是身為臨床心理專業的我們,仍可以透過所學的專業,例如:

提供問題解決、給予支持、傾聽和同理、
賦能、給予衛教(如:失眠、PTSD等),
幫助災民度過這段辛苦的時期。

因此,理事長已與高雄縣衛生局討論後,
希望大家可以以志工的身分進駐災區(即為不支薪、自假的方式)前往,
(為什麼用志工身份?因為這樣不需要牽涉到兩地執業的敏感問題!)

預計進駐時間為一個月(980818-980918),
一個時段為兩位臨床心理師在場值班,
值班時間目前暫訂一次一天。
值班地點、工作內容會在0817商議後,再貼上來更新。


請根據您個人的時間填寫時間表,(有寄信通知了!)
請填寫後,請於明後天回覆給副總幹事李昆樺心理師

李昆樺:靜和醫院燕巢分院心理師
kunhualee627@gmail.com

右邊側欄增加新聞關鍵字

本部落格右邊側欄增設新聞關鍵字「八八水災、心理重建」
這樣可以增加很多有關於救災的資訊。

如果會員認為有別的關鍵字更合適,也可以回應一下,
讓資訊組再更動一下關鍵字。

以上,謝謝!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08/17風災創傷安心服務課程講義

08/17舉辦的風災創傷安心服務的課程,
短短幾日,湧入了大量熱心的心理師報名參加。

不過~即將被編組到災區認養村落的臨床心理師們~
好像沒有熱心的諮商心理師的多?
不過大家同是心理一脈,相互支援才是比較重要的!

當天因為臨時湧入大量報名者,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的資源可能不足以立即滿足。
所以這邊做一點補救:當天講義
點上面的連結就可以連到一個網頁,
請選free download把講義壓縮檔抓下來!
然後再解開壓縮就可以了!

(已經經過講師授權,可以分給當天參與的各位!)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緊急公告!風災創傷的安心服務(課程講習)

主旨:
高雄縣、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因應八八水災災後重建,
舉辦「風災創傷的安心服務」課程講習乙案,請查照。

說明:
一、 茲因莫拉克颱風造成高高屏地區嚴重災情,
特邀請台北市具有豐富救災經驗的安心服務團隊黃龍杰心理師
南下講習災難事件的危機介入技巧,並充實災難創傷相關知能。
請貴院所惠允臨床心理師及相關醫事人員以公假參與。

二、 主辦單位: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
協辦單位:高雄縣政府衛生局
三、 時間:98年8月17日 下午01:30-05:00
地點:高雄縣政府衛生局八樓禮堂
(高雄縣鳥松鄉澄清路834之1 號)

目前已經將公文電子檔發送
高雄縣、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除心理師之外,
也歡迎醫師、社工人員、護理人員或其他醫事人員等即將加入風災後續重建工作者,
一同參與學習,
但請先與高雄縣或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電子郵件或電話聯繫。
以確定人數,方便講師掌握進度。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kccp2004@gmail.com
高雄市臨床心理師公會:kcpa2008@gmail.com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徵臨床心理師

徵人公告!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求才對象】: 臨床心理師
【求才性質】: 全職
【求才內容】: 臨床心理科
【需求人數】: 1
【工作地區】: 高雄縣
【具備條件】: 具臨床心理師證照
【每月待遇】: 依機構規定
【 聯絡人 】: 潘威富 主任
【聯絡時間】: 上午 8時~下午 5時

【聯絡電話】: (07)7030315-3120
【電子郵件】: pwf231@yahoo.com.tw
【投遞地址】: (830)高雄縣大寮鄉後庄村鳳屏一路509號
【其他說明】:

一、 工作項目:
病房及門診心理衡鑑/心理治療、生理回饋、司法鑑定、自殺防治專案業務、
團體心理治療、性侵害加害人輔導教育業務、行政交辦事項

二、應繳資料:
履歷表(兩吋正面照片、自傳、專業經歷、行政經歷及有助於書面審查資料)
身分證影本
成績單影本
畢業證書影本
臨床心理師證照影本

三、報名方式與時間:
將應徵資料郵寄至台灣省私立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 人事組,註明應徵臨床心理師

四、面試時間:
初審通過者將個別通知

-----------------------------------------------------------------------

郎中爆料~

慈惠醫院是教學醫院喔!

薪資據說也相當具有競爭力喔!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面對倫理困境,同儕是寶,思考是鑰

今天去上了一門很頭痛的課--臨床心理師專業倫理困境,由輔大林玉華副教授主講。

之前說「道德,教不教都頭痛」,而現在才知道,這道德倫理不僅教起來頭痛,連學起來都頭痛!

頭痛的原因倒不是老師教了什麼很難的東西,事實上老師真正教的內容並不多,就連講義也是薄薄的幾頁而已,但問題在於今天的研討會談的是「倫理困境」,還是以案例做為切入點的,而既然要講「困境」,那提出來的案例自然就不會是什麼可以輕鬆搞定的,而是一提出來就讓人感到棘手,等大家一討論,發現要考慮的方方面面還這麼多、這麼複雜,頭自然就越來越大了。

然而這也常是臨床心理專業上遇到倫理議題時的真實處境,就包括每個心理師養成教育中都一再被強調的「保密原則」與「例外狀況」,在遇到實際案例的時候也都不是那麼單純的「該保密」與「該通報」的二分而已,例如即使確知「有自傷傷人之虞」而該要通報,也還是要考慮到通報的對象、後果,以及對治療關係的衝擊。所以雖說「倫理準則」是重要的原則,但面對真實的情況時卻不是死守原則就可以將事情辦好的。

不過雖然林教授並沒有提出任何的「標準答案」(倫理議題大多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來緩解我的頭痛,卻也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藥方」,一是認為心理師的工作是一個「teamwork」,不過他所謂的「teamwork」卻不是臨床心理師所熟知的跨專業的所謂「醫療團隊」,而是心理師同儕間相互交流激盪的一個「團隊」,這樣的「團隊」在面對專業倫理困境的時候尤其重要,因為同儕的存在可以幫助心理師察覺自身的盲點,同時也可以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發現更為適切的因應辦法。

另一個重要的「藥方」則是「不安,才能持續思考」,林教授一再強調,「倫理」是用來思考而非用來約束的,雖然思考這些倫理議題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但也正因為思考,才能夠讓一個助人專業者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價值態度,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與回饋中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面面俱到的完成助人的使命。

本文同步刊載於心理師,碎碎唸部落格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助人工作者,小心記者就在你身邊

陳幸妤列高風險涉洩個資 郝:會請政風調查 中國時報 2009-07-04 中廣新聞/林麗玉

就說接這種公眾人物的案子兩邊不討好,這不,還沒真的接呢,只不過是回答了記者的幾個問題,麻煩就找上門來了。

心理師等助人專業由於工作的性質牽涉隱私,所以保密原則是必須要慎重看待的,在我先前的文章便曾經提過,這牽涉到案主的信任與權益,所以除非有特定的例外原因否則不得違反,不過先前的文章在談的是基於法律規定的所謂「通報義務」,那麼,如果是記者的詢問呢,那又是如何?

就專業倫理來說,就算有需要違反保密原則的那些特定狀況,其通報的對象也都是需要審慎考量的,除了法律規定的通報義務有指定通報管道之外,一般來說通報的對象以案主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為主,為的是能夠協助預防自傷傷人等事件的發生,而毫無疑問的,不管用的是什麼樣的角度來看,記者都絕對不會是通報的對象。

那麼這是不是就等於說,當初回答記者問話的那位官員違反了保密原則了呢?這卻要看當時的對話是怎樣的,也就是說記者都問了些什麼,而官員又回答了些什麼,而這對話的內容雖然我們沒有在場聽見,卻能夠猜想一下,很可能是記者問說:「陳水扁透露女兒可能攜子自殺,那相關單位有沒有什麼預防措施呢?」而面對這樣的詢問,官員自然也會覺得這是個需要關注的問題(不然要是出了什麼事,還很難說會被你們記者寫成什麼樣子呢),於是責成相關單位予以評估了解後回報,而回報的結果是不符合高風險家庭的標準,也沒有自殺行為,所以暫時不會介入,於是官員也就這麼跟記者說了。

好啦,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讓我們來看看在這樣的過程中到底泄露了什麼隱私?一個是,不屬於高風險家庭,這是依據明訂的標準評估得來的,而標準的內容如父母有無職業、孩子有沒有人可以照料等等,記者說不定比社會局的社工都還要清楚,所以就算泄露隱私也是泄露「大家都知道」的隱私,既然如此,那該是誰違反倫理呢?

同樣的,有沒有自殺行為,記者也絕對會比社會局的社工還要清楚,畢竟社工人力有限,絕對不可能像記者那般每天到陳幸妤家門口去蹲點,所以對於陳幸妤一家是不是有什麼風吹草動,要問的恐怕是記者而不是社工,能夠泄露這些隱私的,也絕對是記者而不是社工。

當然啦,社工也不是完全沒有泄露隱私違反保密原則的可能,不過這前提是咱們的社工真的跟陳幸妤談過,然後對記者「爆料」說:「陳幸妤說吧啦吧啦......」,然而要是這樣的事情並沒有發生,那實在是很難說它存在有違反倫理或泄露個資的情事。

不過這樣的事件卻也提醒了所有的助人工作者,如果我們承接的個案中有任何可能引起媒體關注的人物,在面對媒體採訪甚至是上級詢問時絕對要非常謹慎,最好一切都模糊帶過,例如就回答:「對於記者的詢問,我們會去關心」這樣就好了,至於是不是有「打官腔」之嫌?那不然你記者還想我怎麼回答呢?

本文同步刊載於心理師,碎碎唸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