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心理師訓練導入OSCE臨床實務評估模式之我見

昨天代表公會去參加全聯會的會員代表大會,只是下午的會議沒有什麼特別值得一談的事情,倒是上午的講座蠻值得深入了解與討論。

昨天上午的講座主題是「臨床心理學實務能力的評估--OSCE模式的應用」,而這個OSCE模式據講師的介紹已經在醫界行之有年,其中O指的是客觀(Objective),S則是結構化(Structured),C為臨床(Clinical),E乃測驗(Examination),簡單說就是以客觀且結構化的方式來進行臨床實作能力的評量。

那麼,這樣的評量又是怎麼做到的呢?最常採用的便是以「標準化病人」來進行測驗,不過這所謂「標準化病人」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病人,雖然依據的是真實的病歷,但實際上場的卻是經過訓練的演員,這些演員藉由訓練來熟悉病人會有的反應,以在實際測驗時依據腳本來演出病人的角色,並與接受評量的實習醫生或醫學院學生互動,而督導醫師或教授則依據後者與「病人」互動時的表現來打分數。

這樣的評量方式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是可以了解學習者實際執行醫療工作時的能力,因為醫療工作面對的是人,而不是白紙黑字,有很多東西是用紙筆測驗測不出來的,例如會談的技巧、行為的觀察等,這些在過去都是以實際個案報告的方式來呈現,然而每個個案的情況不同,難易度也不一樣,公平性易受影響,以「標準化病人」便可以降低這樣的落差,還可以依據需要設計不同的腳本以評量不同的能力。

而心理師的工作又比醫師更常與個案互動,更需要良好的行為觀察與會談技巧,故而如果能夠導入這樣的評量模式,其作用絕對不會比訓練醫師還要來得小。然而這樣的模式雖說有不少的優點,卻也不是沒有缺點的,最大的缺點就是成本很高,因為要培訓很多的「標準化病人」,還得要設計各種各樣的「腳本」,但兩位講師認為這樣的缺點可以以各機構集體培訓資源共享的方式來因應,而且他們還認為,這些「標準化病人」不僅可以用於評量,還可以用於教學訓練,如此便能進一步分攤成本。

但除了成本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是評量的「內容」要包含哪些,這點兩位講師也有提到,他們表示在進行OSCE模式之前必須先對心理師的「核心能力」有共識,而且這個「核心能力」還不能是一些抽象、籠統的概念,而必須是細緻、具體的準則,否則是無法編輯成「腳本」的。

然而在我看來,這也正是障礙之所在,因為心理師的工作的複雜性與多變性,要有概念上的共識不難,但要形成準則就有很大的爭議了,也許在心理衡鑑或心理評估上還可以做到,但在心理治療上,除非拆成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否則根本很難「標準化」,然而這一個又一個的技術組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心理治療嗎?這恐怕沒有哪位心理師會同意吧!甚至我們還必須預防為了導入OSCE模式而導致心理治療「工匠化」的問題哩,因為「考試引導教學」乃是教育的定律之一啊!

本文同步刊載於心理師,碎碎唸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