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心理復健馬拉松,準備好才能隨時接棒

照顧別人前先顧好自己 林依晨為災區志工準備急難救助包 NOWnews 2009/08/21 記者張雅文/綜合報導

連續上了三天有關災後心理重建的課,再看到這句「照顧別人前先顧好自己」,心中便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自災害發生之後,臺灣各地便「動」了起來,有錢的捐錢、有力的出力,很多人都期望能夠為災民做些什麼,也不斷地想知道能夠為災民做些什麼,更有些人已經實際進入災區參與了救災的工作,而本就以助人為職志的助人工作者如心理師、社工師,以及相關科系的在學學生等也不例外,這點從這幾天的工作坊參加人數爆滿便可略知一二。

由於知道「心理復健」工作在重大災難發生後的重要性,所以在場很多的學員態度很有些迫不及待,急切地想知道「能做什麼」、「要怎麼做」,然而在三天的工作坊中擔任主講的心理學界前輩們卻是一再地呼籲並提醒所有的學員:「不要急、不要急,你要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去(災區),要先問自己是不是準備好了!」

這些前輩們之所以是這樣的態度,自然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讓他們認識到這種「急切」所可能伴隨的問題。

自民國88年921地震發生至今恰好十年,而這些前輩們也在「心理復健」這條路上走了十年,從當初「熱火朝天」到現在成為「剩人(剩下他們這幾個人)」,自然累積了難能可貴的一手經驗,所以對他們來說,這種急切的心情跟災民中的不安與混亂一樣都是正常的,但卻並不表示這樣的「熱心」就一定可以幫得到災民。

這一方面自然與我前幾天的自我剖析一般,跟是否具有相當的專業能力,以及是否能自我調節情緒有關,不過主講的前輩們更將焦點放在是否會「耗竭」以及是否能以尊重與開放的心態協助災民上面,而這兩點都跟所謂的「彌賽亞陷阱」有關。

「彌賽亞」是西方傳說中的「救世主」,而「彌賽亞陷阱」指的便是助人者在助人的過程中對助人的角色過度認同,甚至自以為可以或應該救助每一個人,忽略了自己能力有限(是人而不是神)的事實,於是過度消耗自己的能量,終究導致「專業耗竭」,或因無法接受某些自己無能為力的事實而感到深深的挫折甚至自責,以致無法繼續助人的工作。

另一個層面的「彌賽亞陷阱」則呈現在某些助人者可能會急於「拯救」他人,而忽略了受助者當下的狀態,以為自己既然是出於一片善意,想要幫助別人「脫離苦海」,別人就應該要順從他的幫助或給予相應的回饋,以致無法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同理其情緒並尊重其意願,反使得受助者更防衛而難以從「苦海」中解脫出來。

所以縱使「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一頭熱的栽進「彌賽亞陷阱」中卻不僅無益甚至有害,而且不論如何,幾位前輩們從震災的心理復健工作中早已明確的知道,災後的心理復健工作是長期抗戰,雖然第一時間的投入也很重要,但後續數年的「馬拉松接力賽」亦不可避免,換句話說任何的助人工作者只要願意都有使得上力的地方,所以現階段對助人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並持續接受相關訓練吸取前輩的經驗,以便隨時接棒!

本文同步刊載於心理師,碎碎唸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