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面對倫理困境,同儕是寶,思考是鑰

今天去上了一門很頭痛的課--臨床心理師專業倫理困境,由輔大林玉華副教授主講。

之前說「道德,教不教都頭痛」,而現在才知道,這道德倫理不僅教起來頭痛,連學起來都頭痛!

頭痛的原因倒不是老師教了什麼很難的東西,事實上老師真正教的內容並不多,就連講義也是薄薄的幾頁而已,但問題在於今天的研討會談的是「倫理困境」,還是以案例做為切入點的,而既然要講「困境」,那提出來的案例自然就不會是什麼可以輕鬆搞定的,而是一提出來就讓人感到棘手,等大家一討論,發現要考慮的方方面面還這麼多、這麼複雜,頭自然就越來越大了。

然而這也常是臨床心理專業上遇到倫理議題時的真實處境,就包括每個心理師養成教育中都一再被強調的「保密原則」與「例外狀況」,在遇到實際案例的時候也都不是那麼單純的「該保密」與「該通報」的二分而已,例如即使確知「有自傷傷人之虞」而該要通報,也還是要考慮到通報的對象、後果,以及對治療關係的衝擊。所以雖說「倫理準則」是重要的原則,但面對真實的情況時卻不是死守原則就可以將事情辦好的。

不過雖然林教授並沒有提出任何的「標準答案」(倫理議題大多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來緩解我的頭痛,卻也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藥方」,一是認為心理師的工作是一個「teamwork」,不過他所謂的「teamwork」卻不是臨床心理師所熟知的跨專業的所謂「醫療團隊」,而是心理師同儕間相互交流激盪的一個「團隊」,這樣的「團隊」在面對專業倫理困境的時候尤其重要,因為同儕的存在可以幫助心理師察覺自身的盲點,同時也可以在腦力激盪的過程中發現更為適切的因應辦法。

另一個重要的「藥方」則是「不安,才能持續思考」,林教授一再強調,「倫理」是用來思考而非用來約束的,雖然思考這些倫理議題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但也正因為思考,才能夠讓一個助人專業者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價值態度,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與回饋中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能夠面面俱到的完成助人的使命。

本文同步刊載於心理師,碎碎唸部落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