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秋季號「診療室裡的移情與反移情」回顧

秋季號「診療室裡的移情與反移情」回顧


【「捍衛男性的慾望城堡-渴望、自戀與羞愧」案例討論/劉瑞華、周仁宇】


一個憂鬱男孩,在智性上是清楚要長大離開母親,能有自己心愛的女友或成家立業的終極目標,然而,理智終究鬥不過潛意識行動化的自我破壞力。他,在現實生活上與母親的關係是屢屢挫敗,想長大能破繭而出的力量是一股試圖克服衝破伊底帕斯三角關係的重要關鍵,憂鬱的精神症狀正好掩飾失敗的羞愧、自戀受傷,同時與母親的關係展演起一場施虐與受虐的三角關係,在診療室裡無可避免的移情關係是必然會再度重複這施虐與受虐場景。


【「診療室裡的移情洞察:看見、等待、思索」專題演講/周仁宇】


在精神分析之前,約莫在1890年代,當時身為神經科醫師的佛洛依德師承布洛依爾學習催眠術治療歇斯底里病人。布洛依爾著名的病人安娜歐,做了一個關於她懷了治療師的小孩的夢後,布洛依爾非常害怕的在那次治療後立刻休假與太太度假去,用James 的話說,他因不知道診療室裡有移情之愛落慌而逃。安娜歐案例,開啟了所謂的「談話治療」,因佛洛依德備感催眠術在治療上的侷限與副作用,接著,在1899年佛洛依德治療著名的歇斯底里病人,朵拉,三個多月後告中斷,朵拉案例的失敗讓佛洛依德發現了,移情之愛。


【從精神分析出發之嬰幼兒心理健康服務/孫明儀】


Fraiberg著名的「育嬰室裡的鬼魂」概念,原初母嬰關係的探究診療室裡的移情關係,病人依然會再度的重演反覆投射過往的不良的、缺乏涵容的、未能滿足嬰兒的、沒有被消化咀嚼的母嬰關係概念。安娜佛洛依德在治療技術面上加入教育,而被譽為佛洛依德的正宗傳人克來恩,對大人與幼童依然謹慎遵循精神分析的詮釋技術。


【「性、慾望與幻想」案例討論/王儷芬、孫明儀】


治療時間到以自虐性受傷拖住治療師,渴望治療時間無限延展的自虐性誘惑發生在診療室裡,此刻治療師陷入要立刻結束或延長治療的兩難,治療師若立刻結束治療凸顯治療師的殘忍,若時間延長又再度證明治療師如其母一般的無能,左右為難的窘境正是病人的病態,用渴望與誘惑的方式再度重演在治療裡,很常見。佛洛依德在1905年的「性學三論」裡說明人類原初的性渴望是從嬰孩性慾開始,經歷第一階段三到五歲的性探索後,蟄伏一段期間,到青春期再度驅動,性愉悅裡交雜的痛與歡愉,是施虐者也是虐待者,佛洛依德說,這即是變態。






高雄(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繼續教育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