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繼續教育再繼續(盧永欽):同儕督導與校園諮商案例討論

高醫同儕督導教育訓練


課程簡介:

此課程目前是由高醫謝碧玲老師邀請,由實務工作上的專業心理師們進行的同儕督導,主要目的在於使心理師同儕能夠互相分享及學習,由報告的心理師提出個案的完整心理衡鑑與治療計畫等等的相關資料,並藉由各心理師的專業與經驗,共同思考此次所提出的個案報告,給予回饋並思考在治療衡鑑中的所有問題。

此次課程分享的個案中為國中一年級生,平時在學校中常有許多對老師的對立反抗行為,平時的情緒容易衝動易怒,且當下情緒的展現,明顯的失去控制,且有暴力攻擊的行為。




個案的情緒問題也在心理師的治療中呈現,在開始建立關係的初期,個案以沈默或是被動的不配合來面對心理師,使得治療的關係無法建立,目前除了和個案沈默外,能進行的治療方式有限,所以無法使得關係或是治療可以更進一步,且由於治療次數的限制與個案與不配合行為模式,心理師在治療的當中產生了生氣行為。

所以此次討論的議題,主要在探討,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若是失控產生一些生氣的行為可以怎麼處理,同時也瞭解這樣的個案如何建立關係,最後則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該如何去進行。

心得分享:

同儕督導的特性便是有許多資深的心理師在同一個現場,且針對共同的問題提出每個心理師自己的看法,同時也針對報告的心理師所不足的或是有不適切的地方進行提問或是提供一些解決方法,在這一次的督導過程中雖然很緊張,但是整體來說得到了相當多的“東西”,有助於心理師自我價值觀的建立與治療歷程的更認識。

個案為一較為不配合型,在治療的歷程中,個案從一開始就已經採用拒絕與不合作的方試面對心理師,此時更要著重在個案資料的收集,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個案的概念化,並由此“概念化”進行個案的治療策略的規畫,雖然直覺式的設計行為改變技術或許有效,但可能會影響治療的成功性,所以不管是否有更大的壓力,仍要跳脫出來已經存在的框架,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去檢視自己目前到底有沒有依據著所做出來的概念化進行治療計畫的規畫。

個案的問題本來就為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因子所形成,概念化的歷程,除了以各種不同學派的方式所進行外,也可加入各種不角的觀點在個案的概念化中,例如,此個案在數學表現尚可且不需讀書就可考到80幾分,表示個案的邏輯能力尚可,面對父親知道目前不可能反抗父親,而對朋友與同學,個案也不會暴怒,這表示個案的情境判斷能力也是正常,雖然個案表示上次的暴怒是他“贏”了,雖不知道贏是什麼意義,但至少個案為了他想要的東西,他是會去爭取的,只是目前的手段是有目的,以目前所收集到的資料雖不知道他目前珍惜的朋友與他對母親的想法有那些,但至少有了他基本的一個形象架構,可以從這樣的“概念化”進行關係的建立與設計治療的規畫。

心理師還是有每個人自己的屬性,認知治療取向的治療師,對於個案是否合作的前題非常的重要,因為整個治療歷程必需是一種合作關係,且個案可以瞭解並進行“認知”的理解與概念化,也就是認知治療所執行的“地圖”,若是個案無法建立關係,需考慮是否將個案轉介至“適合”的心理師。

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的“失控”,就像一個事件的單純性一樣,就是一個單純的事件,而這個事件是好是壞還是要視其心理師自己怎麼去檢視與定義這個事件,雖然心理師在治療過程中失控了,但基本上來講,個案似乎目前也沒有完全的失去與心理師的關係,以歷程看來,個案仍跟心理師在玩一些特別的“遊戲”而這樣的傾向也是個案特殊的特質之一,這也是和個案建立關係的方法之一;另外則是心理師對於“失控”如何處理,心理師必需讓個案知道心理師當下的想法與感受,並處理個案所感受到與所知覺到的意義,並將之澄清與透明化,讓個案知道這段關係是可以使用合作且互動性質的方式來進行。

在學校接案的臨床心理師常遇到的最大困境往往是週邊支援與資源的不足,但這些資源的不足雖然是目前的現實與現況,學校個案的問題多數都較為復雜,例如,家庭關係混亂、情緒暴怒,又或者個案就學的狀態接近中輟,所以其個案的問題類型多數為嚴重且不好處理的個案,而在學校接案的過程中,其資源的整合與配合往往又不如醫院,且溝通多數需藉著學校,往往並非是直接的溝通,所以資料的收集上也有許多的限制;一般在學校接案又有12次基本的治療次數,超過12次後,可以有兩次的延長,共可延長到20次,心理師往往明顯的感受到次數的限制與時間的壓迫性,在這些種種的限制下,心理師在治療上便會很“用力”的去進;但是仍要強調,心理師對於治療的創意與面對個案的“心”是最真實的,可以讓心理師以自己的創意去設計一些治療的計畫去接受自己所想到的“最理想”的目標,簡單來說,便是突破學校或是環境所給予我們的限制,藉著自己所設立出來的概念化來設計對個案最有利或是與和個案合作關係最有利的治療計畫。

整體來說,同儕督導的歷程相當的緊湊,且主題的討論有時會相當的深入,甚至可能討論到心理師內在的心理歷程,這些討論都是非常有助於心理師的成長與自我整合,同時也是讓心理師試著從自己既有的框架中再跳出來自覺自己,雖然結束後會非常的疲累,但就所獲得的“東西”而言,相當的有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