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講課三篇,不如一練!

焦點解決職場教練工作坊 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 2009-12-03~04 Ben Furman

心理師的碎碎唸:
兩天的工作坊,與其說是工作坊,不如說是「體驗營」。

跟過去參加的很多工作坊以授課為主不同,這兩天的工作坊乃是以演練為主,講師雖然也說了不少話,但大多是在指導學員怎麼進行演練,如此演練的用意,以及舉例說明將這些的演練用到當事人身上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又可能發生怎樣的結果,其他的例如理論啦、研究啦等等的連提都沒提,而即便是技術,也已經轉化成演練時的問句,而未有詳細說明這些技術的來龍去脈。

不僅如此,工作坊的講義與投影片也非常的有特色,總共才十四張的投影片,每張投影片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就像標題一樣,其他的都是圖片,連圖片都充滿空白的部份,因為這些圖片都是從類似「操作手冊」的小冊子上掃描下來的,空白的部份是用來回答演練中的提問的。

總而言之,兩天下來,對於什麼是焦點解決取向,或講師採用的「reteaming」模式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模式,先前沒接觸過沒讀過相關書籍的恐怕完全說不上來,即使對於「reteaming」模式的架構跟職場教練的工作方式也只能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反正把講義上每張投影片的文字唸一遍就是了,唸快一點還花不到一分鐘),若說在這兩天的訓練之後能夠以焦點解決取向或「reteaming」模式來擔當「職場教練」的工作,那是差得遠了!

不過,如果就此說這兩天的工作坊沒什麼收穫嘛,那又不盡然,雖然有很多東西是「盡在不言中」,但不管怎麼說,演練中的體驗是真實的,縱使離把這樣的體驗化成往後從事助人工作的知能還頗有距離,但本來用兩天的時間就要窺見一個心理治療或諮商取向的全貌,還要能夠實際運用,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不能說這兩天的工作坊真的有什麼不足。

甚至,我還覺得這兩天的工作坊起到了一個很好的作用,就是勾引起了學員對「reteaming」模式的好奇心,想要去深究它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助人模式,對於將它運用在實際的助人工作中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即使真要這樣做還不知道該如何開始),而或許,對講師來說,這就是他最大的目的吧,因為他也說了啊,要繼續接受能領取證書的訓練,歡迎聯繫......

所以呢,這兩天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順著我在演練中不斷畫的「大餅」(reteaming是以「夢想」為前導的助人工作模式,而與我同組的其他學員相較,我的夢想還不小)來說,就是讓我對自己正試圖在推的方案更有動力吧,因為:講課算什麼?演練才是王道啊!

本文同步刊載於心理師,碎碎唸部落格

3 則留言:

Danny 提到...

為什麼把這篇文章貼在這裡?我想有必要說明一下

基本上跟我在理監事會議中提的外展方案是有關的,該方案則源自更早之前幾位心理師共同完成的兩場教師研習活動,該活動的特色有二,一是對象為廣義的助人工作者(認輔老師),二是活動除演講外更安排了演練

這兩場活動再加上澎湖的工作坊讓我有了想要把它變成一個值得推廣的活動來規劃,於是有了我在理監事會議中的提議

而這次在台北的焦點解決工作坊則可以做為一個參照

同樣都是助人工作者的研習活動,也都有演講跟演練兩個部分,不過台北的這場工作坊演練的比重太重,對於沒有接觸過該取向有基本概念的學員來說,恐怕會一頭霧水

所以相較之下,我提議並規劃的演講與演練各佔一半的方式似乎較為可行,只是還需特別加強的是演講跟演練之間的關聯性,也就是說最好在演講授課之中擔任講師的心理師能夠說明一下演練所會用到的一些技巧,這樣在演練的時候學員比較不會無所適從

以上,算是進一步的說明,期望這樣的外展方案能夠順利推動

mindfulness-based longdog 提到...

我很認同學長的想法,的確我們現在的努力都是在打破臨床心理師的角色、工作地點或性質的圍籬,讓心理師的路比較寬廣,我覺得這樣的很棒~另外,我們其實也能同理想維持現狀的同業的心情,畢竟我們知道改變的產生是需要了解到對改變後的結果期待,如果預期改變的結果是不錯的,那改變的可能才會增加~總之~謝謝學長的分享...

Danny 提到...

感謝回應!

是的,如果不能看到正向的回饋,那大多數人都將裹足不前,而大言不慚地說,我們現在正是在為後繼者鋪路,讓廣大的心理師們能看見更多的可能

而以此觀之,我所推的方案還有一個優點是,一些比較大的場子光一個人是搞不起來的,所以需要一群人共同合作(例如扮演小團體的催化員),於是那些剛開始嘗試不同路徑的心理師就可以從這些輔助的角色開始,逐步了解此一路徑的特色與前景,同時也累積經驗而漸漸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嗯,或許太往臉上貼金了,不過談得越多我就越覺得這是一個蠻值得大家共同參與推動的方案說